在新邵县大新镇龙口溪中学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举着形形色色的叶子追逐阳光,墙壁上随之投下奔跑的小鹿、振翅的蝴蝶——这堂充满欢声笑语的“光影课”,是美术教师罗圆圆的日常教学场景。作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她带着对艺术的赤诚和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已在农村美术教育岗位上扎根5年,用智慧与耐心,让美的种子在乡野间生根发芽。
从“不敢画”到“大胆画”,用鼓励唤醒童真画笔
“美术不是技法的堆砌,是心里的话想画出来。”这是罗圆圆常说的话。5年前刚到乡村任教时,她发现不少孩子握着画笔却迟迟不敢下笔,总说“我画不好”。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的她没有照搬城市教学模式,而是先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带他们观察村口的老槐树,描绘田埂上的蒲公英,甚至把家里的鸡鸭牛羊变成绘画主题。
课堂上,她从不轻易说“不对”。有个孩子把天空画成了紫色,她笑着问:“是不是傍晚的霞光让你想到了紫色?快给老师讲讲你的天空里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的倾听与鼓励成了常态。渐渐地,曾经羞涩的孩子开始主动举起画作,眼神里满是期待。家长们也发现,孩子放学后不再盯着手机,而是喜欢捡些树叶、石子回家,念叨着“要给罗老师看我的新作品”。
一片叶子玩出“N种花样”,让乡土资源变艺术宝藏
乡村美术教具有限,但罗圆圆从不觉得这是阻碍。“咱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教材。”她发挥专业所学,把随处可见的叶子变成了“万能教具”,让匮乏的资源反而成了教学特色。
在她的课堂上,叶子的“艺术之旅”精彩纷呈:用枫叶拓印,斑驳的纹路成了小鱼的鳞片;给梧桐叶涂色后剪裁,拼出色彩斑斓的“树叶拼贴画”;最受欢迎的是“光影游戏”——孩子们把剪过的叶子放在台灯前,墙壁上就会出现各种造型,他们边玩边编故事,想象力在笑声中飞扬。除了叶子,玉米皮、鹅卵石、旧布头也常被请进课堂,经孩子们的手变成小篮子、卡通摆件、民俗拼贴画。“当孩子发现‘废品’能变成艺术品,那种成就感比买现成材料强多了。”罗圆圆说。
让美融入日常,让艺术滋养童年
五年间,罗圆圆教过六个年级的学生,看着一批批孩子从“怕画画”到“爱创作”。有个内向的女孩如今会在日记里画满插画,家长特意发来照片感谢:“孩子现在看什么都觉得美,连菜地里的黄瓜花都说要画下来。”还有学生把叶子做的书签送给她,说“这是世界上最特别的礼物”。
“我从鲁艺毕业时就想,艺术不该只在画室里。”罗圆圆说,她的心愿很简单:让乡村孩子知道,美不在远方,就在脚下的土地、身边的草木和自己的画笔里。如今,她依然每天带着孩子们在田野里找灵感,在课堂上笑谈创作——这位从延安大学走出的美术生,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让艺术的光芒照亮乡野童年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新邵新闻网
作者:陈建新
编辑:兰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