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邵新闻网11月21日讯(记者 杨能广 孙咏梅 张海兵)金秋时节,新邵县坪上镇的稻田里翻涌着金色波浪,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60岁的艾利铭正守在收割机的出料口,将倾泻而出的金黄稻谷熟练地装袋、码放,古铜色的脸庞在阳光下泛起欣慰的笑容。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老艾”的种粮能手,始终保持着对土地最深的眷恋。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他,用后半生的坚守诠释着“多种粮、种好粮”的朴素信念,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办厂能人”到“种粮先锋”

今年60岁的艾利铭是坪上镇同心村人,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办厂能人”,先后经营砖窑5年、石材加工厂13年,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和一定的创业资本。然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整和自身对乡土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敏锐地捕捉到农业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转型农业,投身粮食生产。
“那时候觉得,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农业是根本,大有可为。”怀揣着这份信念,艾利铭在同心村(原同六村)流转了300亩土地,成立新邵县富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首批规模化种植双季稻的带头人之一,初期便吸引了40多户农户加入。
创业维艰,农业尤甚。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加之天气因素不利,合作社的产量并不理想。“交了学费,但也更坚定了科学种田的决心。”艾利铭没有气馁,他将挫折视为成长的阶梯,更加刻苦地钻研种植技术。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艾利铭回忆,有一年的9月,正值晚稻扬花的关键期,却遭遇连续一个月的阴雨天气,严重影响了授粉,导致产量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20万元。还有一年,突如其来的水灾冲走了几十亩禾苗,令他心痛不已。“那时候河道还没整修好,抗灾能力弱。”接连的挫折让他深刻认识到,单靠经验远远不够,现代农业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面对天灾,艾利铭展现出了农人特有的坚韧与乐观,总是想方设法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些经历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对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坚定了他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决心。
科技赋能“丰收梦”

艾利铭深知,传统“靠天吃饭”的模式难有出路,现代农业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他一方面虚心求教,每年积极参加县农业局组织的农技、农机培训,不断汲取新知识;另一方面,他将自己少年时期便跟随父辈积累的种田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摸索出一套高产稳产的种植管理方法。
“高产的关键,在于选好品种、精细管理、及时排水、科学防治病虫害。”艾利铭介绍,目前合作社500亩双季稻,早稻主要种植高产稳产的中安7号,亩产可达450公斤;晚稻则精选品质优良的雅香优郁香,其米质软糯且带淡淡清香,达到一级米标准,亩产稳定在580公斤。优质优价,晚稻米市场价能卖到3元每斤,早稻米也能达到1.3至1.4元每斤,500亩田年产干谷子约50多万斤,加工成大米后年总收入可达150多万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艾利铭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遗余力。2015年,他果断投资100多万元成立农机合作社,开启了“机器换人”的进程。如今,合作社拥有烘干机、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碾米机、选米机等各类农机设备十余台套。2023年,他建起了390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秧大棚,可有效抵御倒春寒等风险,保障秧苗质量。2024年,又添置了无人机,用于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这些新装备不仅满足了合作社自身的生产需求,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从耕、种、管、收到烘干、加工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极大提升了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
大户带小户,同奔致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艾利铭发起成立的富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本身就是“大户带小户”的实践平台。他毫无保留地向社员和周边农户传授种植技术,分享市场信息。看到他在种粮路上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乡亲向他取经。为此,县里委托他在合作社设立了植保站,主要面向周边10多户农户,提供植保知识培训、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有效提升了区域植保水平。
辛勤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艾利铭的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也因带动能力强、种植水平高获得了诸多荣誉,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种粮标兵”。今年,他又续签了1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我觉得种粮有奔头!”他语气坚定地说。
来源:新邵新闻网
作者:杨能广 孙咏梅 张海兵
编辑:兰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