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迢迢,青石黝黝,亭台座座,鲜花簇簇,再没有比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更能贴切地描绘这条古道的诗句了。
这条古道,就是新邵县严塘镇至邵阳城北的茶马古道,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一段主要在严塘镇湾里村的园艺片。
时值初春,阳光煦暖,我独自来一次寻古之旅。一路漫步,一路芬芳,但见山茶花开得正艳,山桃花灼灼,还有山林里不知名的野花摇曳多姿,芬芳四溢,弥散在古道上。
在南方红丘陵,野生的山茶花很是常见,此花开于冬末春初,端庄圣洁。在花语里,山茶花既代表了对心中女子的爱慕,又象征着女子的柔情。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古道的兴建者、一位生活于晚清的老奶奶——简氏。
据严塘李氏族谱记载,简氏是西乡(当为今新邵新田铺、巨口铺等西部乡镇)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生,殁葬未详。简氏年轻时,嫁给了严塘镇李氏大户人家,丈夫曾例授儒林郎,候选州同名同揆,本来前途无量,奈何天不假年,四十岁时就去世了。简氏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仅有短暂的十年,但在丈夫殁后却为他守节义四十余年,而且始终孝亲睦族,乐善好施,口碑甚佳。在简氏去世后,朝廷为她例授安人,勅旌表节孝。
简氏不甚圆满的人生中,最闪光、最让后人铭记感恩的事迹是:修造了一条直通宝庆府的大道。
从严塘第一高峰川岩山下去宝庆城,并不是一段很远的距离,正因为距离较近,所以当地人前去经商和务工者众。那时候,道路崎岖,山水阻隔,货物运输全靠肩挑手提,而且不难想见多数人是选择当日往返的,所以一路之艰辛自不待言。其时,肯定有很多人畅想过:如果能有一条稍微平整的石板路走走,最好还有凉亭供歇脚喝茶,那就真是“爽歪歪”了。正是由于对乡亲们的愿景体悟很深,所以简氏在晚年时自筹资金,雇请石匠,招募民工,筑成了一条直通宝庆的茶马古道。道路宽约一米,均用青石铺垫,平整美观,途经今新邵严塘、酿溪和北塔区陈家桥等地,总长为二十五华里,每五华里建一凉亭供行人歇息,名字分别为铁铸亭、花亭、铁沙亭、茅家亭、赤泥亭。凉亭均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各具特色,古意盎然。
偏僻的山村有了对接繁华城市的快捷通道,贩夫走卒的行程轻松了,货物流通便利了,经济得到发展了。据简氏后人介绍,茶马古道修好后,极大地便利了当地百姓出行和货物流通。从此,村民将当地出产的桂丁茶和芍药、玉竹、三七等药材源源不断地销往宝庆城,再从城里买回日用百货和针织品、布匹等。不仅当地的大户逐渐兴盛,而且连人们的视野识见也得到了开阔与提高。清末以至民国以后,严塘当地人才辈出,特别是军界将官众多,如抗日名将廖耀湘,红军“破译三杰”之一、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历史功勋的邹毕兆等,当与这条古道的修造不无关系吧。简氏因此义举,深得当地村民称颂。其晚年时,朝廷勅旌表节孝,六十寿辰之际,修造简氏节坊,其真正千古流芳,确是实至名归。
在中国古代,公益事业基本上是一种精英或富人的事业,平民百姓由于贫困,对公益活动很少参与。特别是由于封建时代的重重的禁锢,妇女一直被边缘化,其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公益活动难之又难。然而,严塘的简氏老奶奶,尽管为一乡间村妇,却是一位有情怀、有爱心、有魄力、有担当的奇女子,以自己的惊天义举,在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可以说,其道德之芬芳溢满了古道,也让历史长路余香袅袅。
因年深月久,风侵雨蚀,古道与茶亭均遭破坏,如今道路仅存约5公里,渐渐地在历史长河里湮没无闻了。幸而近年有高人雅士踏访于此,再向知情人了解,沉寂已久的简氏茶马古道才得以重为人知晓。2019年,新邵县政府已投资将部分道路修葺一新,并新增了三座茶亭,历经沧桑的简氏茶马古道又以新面貌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印刻着善心的茶马古道,已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探访者。接下来,新邵还将充分挖掘茶马文化,讲好古道故事,使之成为集生态旅游、健身教育于一体的城郊公园,最终把古道打造成3A景区。届时,古道重光,简氏若地下有知,定可笑慰了。
歌德诗曰:“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对此,哲学家周国平阐释说:“走向何方?走向一个更实在人生,一个更好人情味的社会”。是的,简氏为后人建造了一条有人情味、有温度的道路,仅凭这个,也可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了。
注:此文刊发于2020年6月7日《邵阳日报》
来源:新邵文学
作者:杨能广
编辑:张雯莉
本文为新邵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inshao.rednet.cn/content/2020/09/07/828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