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祥
为民解忧办实事人大代表显担当
走进雀塘镇麻溪村,就能感受到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气氛,农民富裕了,村庄洁净了,路面宽大了……提到麻溪村的改变,村里的群众无不对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王任祥交口称赞。
2008年,王任祥当选麻溪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以来连续担任县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十几年间,王任祥一直秉承着将麻溪村建成“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颗初心,扎根在基层第一线,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全力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
群众的“贴心人”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王任祥率领村两委班子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把一件一件实事办在村民的心坎上。
麻溪村素有“干麻溪”之称,过去一到干旱季节,水源就变得稀少,为了争得一点水,村民可能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每一滴水都被小心翼翼地使用,洗衣服、洗菜的水用来浇菜、冲厕所,绝不浪费丝毫。尤其是一到春节期间,甚至需要出动消防车紧急供水。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王任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安全饮水问题如何解决反复向村民征求意见;积极向上级部门了解申请通自来水有流程和要求。他还特意与陡岭村、东源村、畔田村三个村的书记联名申请通自来水,四处奔波筹集资金。最终,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麻溪村于2018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彻底地告别了缺水的日子,迎来了更加便捷、卫生的生活。
同时,王任祥还借助这个机会,对山塘、水渠进行了修缮,让原来杂草丛生、乱物堵塞的山塘沟渠穿上“新装”,逐步形成“塘储水、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小水利体系,保障了村民的正常农业生产。
针对麻溪村基础设施差、群众生产不方便的问题,王任祥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公益事业为抓手,团结群众力量,新建了2座机耕桥,建设了两个美丽院落,并实现了村道户户通、天然气入户等,使麻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党员群众对此交口称赞。
民意的“代言人”
“我爸爸总是要外出工作,要是能在家附近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好了。”“活动中心还缺少一个乒乓球桌,希望村里能尽快安排一个。”在王任祥的记录本上,认真记录着一条条村民们的“微心愿”,这也是王任祥的“履职清单”。
当选县人大代表以后,王任祥坚持学习《代表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自觉履行职责,反映社情民意,主动建言献策。在县、乡人代会上,他曾数次代表群众提出建议,内容涉及医改、流动人口异地就医报销难,农村水、电、路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绝大部分被采纳,受到人大和群众的好评。
有一次,村里一家庭比较困难的村民罹患重病,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决定放弃治疗。王任祥得知后,立即召开村民大会,在村里发起了一场爱心募捐活动,主动带头捐款,并积极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捐款。在他的努力下,患病的村民很快就筹集到了足够的医疗费用,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我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深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成色,事关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接下来,我会把发展产业作为“牛鼻子”,致力培育本村企业的“造血”能力,千方百计育强产业,促进全村群众持续增收,真正让我们村的村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王任祥说道。(屈凌芙蓉 唐文峰 曾巧明)
谭东平
服务群众出实招 奏响乡村“振兴曲”
“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很大,我们都知道谭书记是真心为村里好,所以都很配合他,一起把村里建设得更好,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在潭府乡寺溪冲村,说起县人大代表、寺溪冲村党支部书记谭东平,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目之所及田间景,耳之所闻乡土音,足之所履振兴路”,在扎根基层的10余年里,谭东平用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细,用担当实干兑现“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铿锵诺言,让振兴实绩成为“民呼我应”的生动实践,为潭府乡寺溪冲村亮出了一张张满意的乡村善治答卷。
闲田空地走一走 奏响富民“最强音”
寺溪冲村拥有楠竹4000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竹村”,丰富的楠竹资源成为了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然而山高难行、竹多难运,原有的林道无法满足村民进一步发展楠竹产业的需求。
为了尽早解决村民的这一“心头病”,作为县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的谭东平,组建了由本村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为成员的“调研小组”,对村民的需求、意愿以及劳动能力等信息进行了广泛采集,对全村楠竹分布及整体加工能力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调研分析。一方面,确认林道扩建迫切需要、切实可行,形成了详实的建议材料,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利用县里开“两会”的机会,向县人大提交建议,建议办理过程中,频繁跟县林业局、交通运输局沟通,反映村里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争取政府支持,促成林道早日扩建。
2023年,在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后,寺溪冲村的竹农终于踏上了期盼已久的新竹道。该竹道长18.2公里、宽5米,成为了盘活寺溪冲的楠竹资源,变“沉睡资产”为“增收活水”的关键,使得该村楠竹销售年增加2000吨、村民增收40多万元。
除扩建林道外,谭东平还带领村支两委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机耕道1.2公里,流转土地150余亩,规模化种植双季稻,扎实促进农业增产;引导当地竹制品加工企业“四杰竹业”开展产业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科技含量,帮助寺溪冲村35人成功实现就地就业。据统计,去年,寺溪冲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1000元,同比增长6%。
乡间民宅坐一坐 绘出宜居“工笔画”
在寺溪冲村服务中心,挂着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感谢寺溪冲村党支部书记谭东平及村支两委——为民公仆”,这是寺溪冲村9组村民卢庆华代表680多名村民送来,感谢谭东平为他们解决饮水困难的。
原来,2022年8月至11月,寺溪冲村滴雨未下,让本就遭受季节性缺水困扰的寺溪冲村村民雪上加霜,日常用水一度依赖消防救援部门紧急送水。为了能尽快解决用水问题,谭东平与村支两委迅速部署“斗水荒”战役,一方面全力保障村民暂时性的基本生活用水,另一方面牵头开展水源踩点勘测,带领村民前往山谷深处寻找合适水源,并于当年11月中旬打出了一口深约8米的水井,解决了包括卢庆华在内的110户680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人民赋予我的不只是一个‘人大代表’的名称,而是一种极大的责任和一种崇高的使命。村民选择我、信任我,我就要尽己所能为他们多做好事、多办实事。”这是谭东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担任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谭东平坚持以推动乡村振兴为工作中心,重点在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为民服务上下功夫,带领村“两委”班子合力将寺溪冲村打造成经济收入高、人居环境美、百姓幸福指数高的美丽宜居村。
他竭尽全力推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村民分包的形式,完成了5.3公里通组公路、3座便民桥的修建;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综合开发,在村内完成了18.7公里农村道路的提升建设、600余米的河堤修建,建设60kW光伏发电站1座,实现了水、电、路、讯等设施配套完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他还牵头组建了潭府乡第一支村级专业灭火队,带领20余名平均年龄为45岁的热心村民致力于森林防灭火工作,守卫周边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组建寺溪冲村志愿者队伍,围绕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文明引导、利剑护蕾、安全敲门等工作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累计达100余次。
村头巷尾转一转 畅通民意“连心桥”
“谭书记呀,最喜欢串门了,有事没事就喜欢和大家凑在一堆,聊聊天、唠唠家常。”聊起对谭东平的印象,村民谭大爷说道。
在履职过程中,谭东平坚持心往下沉、脚往下走、力向下使。在他看来,这才是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收集群众意见的好办法,也是拉近干群关系、打破干群隔阂的好方法,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以来,谭东平已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件,他顺应民意“强发力”,立足“小切口”释放基层治理“大动能”,不断“焕新”乡村颜值,展现乡村“歌舞多、笑声多、谦让多”的文明新景象。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用踏实的脚步,务实的行动,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为百姓排忧解难,用心用情践行人大代表职责使命,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合格的履职答卷。”对于未来,谭东平如是说道。(屈凌芙蓉 唐文峰 刘圳)
周述佳
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群众心声的“传递者”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新邵县十八届人大代表、巨口铺镇石槽村党总支书记周述佳时常记在心里。自当选为新邵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以来,他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听取群众心声,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助推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石槽村也在他的带领下,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亮、越走越富。
他的心是“指南针”,永远指向群众需求的那方
10月20日,周述佳像平常那般,带着书包、文具、衣服、热水瓶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去看望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在石槽村,许多孩子和老人都受到过他的关怀。孩子们的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老人们的生活起居、身心健康问题,周述佳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每年六一儿童节,石槽村都会举办一场“微心愿”活动,兑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微小心愿。一本童话故事书、一个新书包、一个足球、一副羽毛球拍...这些物品虽然很简单,甚至微不足道,却承载着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纯真向往,周述佳总是不以事小而不为,想方设法去筹集物资,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为他们送去关爱与温暖。
此外,他还在村里积极组织开展三八妇女节劳动竞赛、七一建党节老党员慰问活动,中秋节、重阳节老年人关爱等各类活动。无论是特定节日的爱心行动,还是日常对困难群体的帮助,周述佳都尽心尽力,详细了解大家的需求,把活动开展的尽善尽美,让群众尽量满意。
他的口是“发声筒”,时刻为群众利益鼓与呼
“有问题,找代表!”这是石槽村村民对周述佳的信任和依赖。作为当选过多届的老代表,他十多年来常怀一颗“倾情为民”的赤子之心,一头牵着村里的民生民事,另一头认真履职,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眼光放得更广、更远。周述佳始终把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与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积极走访群众,参与民间调研,努力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谋群众所谋。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及时反映好人民的呼声”,周述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了解到群众对石槽村进村道路迫切需要修复和石马江河道水患严重急需治理的诉求后,在召开县人大代表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乡村硬化公路换板维修问题的建议》、《关于石马江流域巨口铺镇河道治理的建议》。同时,结合农村看病难的问题,他提出了《关于申请五星卫生院住院楼改建的建议》、《关于加强乡镇医院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的建议》等建议,这些建议均得到了各承办单位的积极妥善办理。
他的脑是“智囊袋”,经常琢磨村集体发展的事
“让群众富起来,村里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作为村里的“领头羊”,周述佳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使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面貌得以改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深入了解全村经济发展脉搏,针对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薄弱短板,研究解决方案。
石槽村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带,八山一水半田土,适合发展农业产业特别是小种经济作物,周述佳看准了近年来五谷杂粮的商机,带领村民特别是一些在家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户,种植单季稻440亩、油菜360亩、红缨子高粱120亩、商品红薯45亩,利用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有效提高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成立乡贤理事会,倡导乡贤为家乡谋振兴、出点子、捐票子,3年以来共捐款56万余元。利用各方资金,在村道入口建立了一座大理石村牌坊;在村里栽种樱花树、桂花树、金丝楠木树近2000棵;安装菜园护栏1000米;建设面积65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1个;维修加固山塘7口,硬化水渠长1700长米。运用积分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善村民院落脏乱差局面。管护好村级6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实现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以上。
如今,走进石槽村,一座座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环绕村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周述佳走进了千家万户,坐在了群众的板凳上,想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干在了群众的需要处。他时刻牢记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胸中有情怀,心中有大爱,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用心用情干好本职工作,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和信赖。(寻健 赵少波)
卿丽丽
“医”心为民基层健康之脉的守护者
她扎根基层15年,用真情打动辖区3万多名群众的心;用爱心为病患朋友提供有温度的医疗服务;用耐心守护基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她就是市县两级人大代表、迎光乡卫生院的护士卿丽丽。自当选代表以来,她深入走访群众,细心聆听群众呼声诉求,当好群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温暖“贴心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的为民情怀。
扎基层练本领,以“技”服人得雅名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卿丽丽深知“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因此,她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参加护理专科知识讲座,紧跟医学前沿,不断提升护理专业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她会细致入微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反应等,针对性的做好护理方案,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凭借娴熟的技术、贴心的话语、优秀的职业素养,赢得了病患及家属的信任和认可。
今年83岁的黄奶奶,是村里的贫困户,患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疾病,每年都会住几次院,是卫生院的老病号。每次黄奶奶来住院,只要卿丽丽在上班,她都会点名要卿丽丽打针,她对周围的病人说:“我的血管细,很难打的,以前护士给我打针都要扎好几针才打好,‘卿姨’竟然能够一针就打好了,而且手轻,打针一点都不痛,技术要的。”之所以称呼卿丽丽为“卿姨”,记者经过询问了解到,“卿姨”是根据小朋友的称呼来叫的,卿丽丽由于医护技术过硬、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孩子们喜欢,经年累月,“卿姨”这个亲切而充满尊重的称呼,就渐渐成了她的代名词。
听民声传民意,建言献策解民忧
作为人大代表和医护工作者,卿丽丽深知双重身份赋予了自己独特的使命和责任。她坚持定期上门走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收集大量一手民情民意,记录在册,并认真汇总整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迎光乡卫生院位于新邵县西北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当地居民主要依靠卫生院的医疗服务。但是,基层卫生院医疗资源欠缺、药品种类有限,医保报销范围内的不少药品都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看病的需求,便成了卿丽丽关注的焦点。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乡村医疗机构药品种类不全、经常配不到药、常用药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问题,她提出了《关于增加基层药品种类的建议》,得到了县医疗保障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关爱特殊人群,“医”路有爱暖人心
卿丽丽在一次走访选民的活动中,得知村里的贫困户彭大姐,丧偶,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外做零工,女儿在读技校,她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因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近些年深受疾病折磨。在自己兄弟姊妹的帮助下维持基本生计。得知这一情况后,卿丽丽就一直把彭大姐的事装在了心里,经常电话询问其身体情况,不定期的上门走访看望,进行疾病相关宣教和生活指导,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对其解读,让她受益最大化。几年如一日的关心让彭大姐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她脸上也重现了久违的笑容,年初她特意买了水果亲自送到卿丽丽办公室,感谢她的温情守护。
在一次婴幼儿体检接待过程中,卿丽丽了解到江边村有个孩子,刚满半岁母亲就外出务工,孩子交由奶奶照顾。但是孩子的母亲又很不放心,每次体检、打疫苗时都对孩子奶奶千叮咛万嘱咐,生怕老人没照顾好她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母亲放心,卿丽丽主动添加了孩子母亲的微信,每次体检、打疫苗前,卿丽丽都会给孩子母亲发微信,提醒她孩子的体检时间。体检后将体检结果发给孩子母亲,耐心解释相关指标是否正常。此外,她还根据孩子每个年龄段的特点告知孩子奶奶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现在孩子已经五岁了,卿丽丽也成了孩子母亲非常信赖的朋友,育儿问题都会第一时间发消息咨询她。
从事护理工作十余年,卿丽丽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心血,献给了基层卫生院,献给了护理事业,担负起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她经常说“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她以出色的表现,先后获得市“优秀护士”、县“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县“抗疫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守护一方。“守护迎光老百姓的健康,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积极传递老百姓的心声,是我应担的责任。”卿丽丽表示,未来将牢记人民的重托,积极履行代表职责,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继续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郭雅倩 王宏志 曾巧明)
来源:新邵新闻网
编辑:兰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