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但能留下记忆的少,能影响事后人生旅途的,更少。
今个儿,我跟大家伙分享一段让我留下刻骨铭心记忆、影响我人生旅途的第一次远行。
1988年暑假,我毕业分配到新邵五中刚满一年。同事A君,其大学同学不服毕业分配,辗转去了云南西双版纳,来信把那边吹的天花乱坠,喊他同去发展。A君想去一看究竟,特意拉我做伴。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典型的说走就走。
艰 辛
那时都是绿皮火车。从邵阳到昆明,慢车票是24元。进入湘黔线后改坐北京—昆明的61次特快,要签字加快并补快车费6元。本来在娄底改乘最划算,但起始车是邵阳到怀化的慢车,我俩都没去过怀化,想去看看,就一直坐着,火车见站就停,到怀化已是晚上。
天气很热,次日在怀化玩了一天。傍晚,我俩特意买了两个大西瓜上车。61次特快特别拥挤。晚上火车进入云贵高原,暑气顿消,凉意逼人,此时大西瓜变成大负担,我俩刚排队从厕所撒尿出来,又要接着排队进去,超级狼狈。后来我俩把西瓜切开送人,谁知大部分人都摆手不要,好像我俩递过去的不是西瓜,而是老鼠药。
火车上,我俩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座位。为此我俩来回穿梭找,愣是没找到。结果是,我俩从晚上22点上车开始,一直到次日17点,才在曲靖找到座位,期间我俩在拥挤不堪的人流中,整整站了19小时!
到昆明后,不寒而栗的火车旅途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汽车旅途也不轻松,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全程600余公里,票价28元。在今天看来,600公里不远,跑高速小半天就到,不跑高速也能在一天内到达。但当时我俩在买票时,就被告知,3天后到达。
车过玉溪市后,我才知道汽车要跑3天的理由。
一是沿途几乎全是高山峡谷,道路弯曲不堪,跟川藏线318国道的“怒江七十二拐”有得一比,根本跑不快。如这天进入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汽车在一片浓雾走了好久,忽然豁然开朗,前面出现一条偌大的峡谷,峡谷底部隐约可见元江县城和穿城而过的元江。车一路下坡,回头才发现车子刚从云层中走出。这才知道先前所谓的浓雾,实际上就是云层。汽车一路盘旋,从山顶到山脚,摇摇晃晃,足足走了半个小时。
二是路上时不时有牛群堵道,散养的,夜不归宿的那种。司机按喇叭和探出身子呵斥,它们也只是懒洋洋地、慢悠悠地望你一眼,很不情愿地挪一挪身子,恰似当今大街上某些趾高气扬的老头老太。多年后,有常年跑云南贵州一带的货车司机朋友兴高采烈地跟我说起这事,说不少无良司机空车返程,借着夜色保护,打开车后厢门,放下板梯,就往车上赶牛,前前后后赶了十几头牛回来的都有。直到有一次,某倒霉司机被当地人逮个正着,打个半死,再送到派出所,才再没人敢做这缺德事。
第三天,车到勐腊县城,此时我俩已离家万里之遥,回想一路车马劳顿,我俩不约而同地望着东北方向,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想家了!
奇 趣
旅途异常艰辛,但旅游体验颇多奇趣,很多记忆碎片刻骨铭心。
云南境内,很长一段路程,车外全是长满了红色“救济粮”野果的荒山,放眼望去,场面超级壮观。
车过宣威,瞌睡中的我忽然被一阵叫喊声惊醒:“玩屁股啦,玩屁股啦啊,谁要玩屁股啦啊……”睁眼一看,一位美女乘务员正提着一袋东西边走边喊,直把我喊得心惊肉跳。后来才知,人家其实是在卖一种叫“黄皮果”的东东。
车过曲靖,晨曦中看到有穿棉袄戴棉帽的赶车老汉,心想这里的人怎么这么怕冷?直到2018年我到西藏,领略高原气候后,才醒悟过来。
夜幕下的昆明火车站广场厕所非常搞笑,时不时有男人进女厕和女人进男厕。原因是男厕出来是一个拐角,按常识,拐角后应该就是女厕,但对不起,这里拐角后仍是男厕。
特意在昆明玩了一天。在滇池天下第一长联前拍照留影,又乘小船去了滇池的两个小岛,划船的大嫂动作很优雅,我忍不住上前体验了一把,结果是手忙脚乱洋相百出,但这并不妨碍我事后吹牛:“我在滇池划过船!”
在圆通山圆通寺,看到有人把硬币拍在红漆大柱上许愿,硬币不掉即意味佛祖应许。当时我对某女孩有朦胧好感,也跟着拍了一个,还真没掉下来。回家后我满怀期待地向女孩描述,谁知女孩一脸的不屑:“庸俗,封建迷信你也信。”
圆通寺的斋粉,2毛8一碗,没烧熟香油拌的,味道莫名其妙。
吃了一碗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2块8一碗,嫌贵,两人点了一碗分着吃。首先上两大海碗滚烫的汤,然后有服务员现场指导操作,味道超好。此后我在全国各地吃过十几种过桥米线,感觉还只有四川乐山市的最正宗。
那时住店按床位,在昆明住招待所,3人间,除我俩外,另住一位推销员。晚上推销员拿着样品问我们要不要便宜袜子,7毛钱一双。我俩一看还可以,就买了2打。当时没拆包装,第二天晚上穿袜子时才发现,绝大部分破损。平生第一次上当。
南行途中,有一阵子,公路两旁满是不知名的参天大树,很多年后才知是桉树。同车人热心地告诉我们,这段路就是当年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美国援华物质大部分是通过这条公路运进来的,树也是当年载的。停车撒尿时,我俩特意合抱了一棵,没合抱过来,说明树身周长至少3.5米以上。
进入峨山彝族自治县后,沿途多见极端简陋的房子,越往南越多,墙体为泥土石头,平顶,顶上用柴草泥巴糊着,比老家的猪栏厕所还简陋。开始还以为是存放东西的杂屋,走近后才知是住人的。
滇南水果多且价格低,一个人花费不到1元钱,就基本上能敞开肚皮吃个够。如当地的雪梨,一个足足有半斤重,酸酸甜甜,汁水特多,吃的时候必须身子前倾,否则汁水会顺着手臂滴在身上,如此美味,才3毛钱1公斤。在峨山县城,差不多有3两一根的大香蕉,4毛钱一公斤,我一连吃了11根,直吃得两眼翻白。
第一天车停扬武镇。此地为玉溪、红河、思茅三地物资集散地,最贵的炒鸡、干牛肉之类的菜,也只要1.5元一盘,晚上住大招待所,也只要2元一个床位。招待所前坪有大片的葡萄架,旅客可以搬着凳子摘葡萄吃。房间里没电视,晚上众人聚在一起吹牛,一位高挑的哈尼族女服务员,貌美人傻,我们说什么她都信,都咧着大嘴笑,极其搞笑。
在北回归线横穿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县城,我花1.2元吃了一顿最物超所值的饭,具体开销为:一海碗扎扎实实的大片牛肉,1元钱;一大碗牛血豆腐汤,牛血和豆腐都超级嫩,特别好吃,1毛钱;另不定量的米饭,任你敞开肚皮吃,1毛钱。
越往南走,热带边寨风情越浓。随处可见凤尾竹、凤凰树、木瓜树、椰子树、棕榈树、大榕树等热带树种,以及两三米高的海芋苗。
第二天车停思茅市(现改名普洱市),天色尚早。我鞋子破了,我俩边逛街边找修鞋摊位。补鞋的是一个50来岁的少数民族大叔,旁边摆着一堆不知名的果子。说好补鞋价格是2毛钱。大叔一边补鞋,我一边好奇地问这果名,大叔说叫“米核桃”。正说着,锥子刺穿了大叔的食指,鲜血直涌。事后我颇为内疚,给了大叔1元钱,说不用找了,谁知大叔执意要找回8毛钱,最后我用来买了“米核桃”。我俩边走边吃,感觉这果子又酸又涩,一点也不好吃,最后全丢了。后来才知,“米核桃”原来是“猕猴桃”,摘下后必须得放软了才熟,才好吃。
思茅有机场。我俩从没有见过飞机,就一路打听去了机场。机场很小,每周只有周一、周五两趟航班。我俩最终没见到飞机,只看到了售票候机大楼、机场跑道以及跑道上黑黑的刹车痕迹。我俩想体验一把坐飞机的感觉,一打听,从思茅到昆明要65元,从昆明到长沙要150元,心疼钱,并且还要单位介绍信,只得作罢。
第三天中午车到勐腊县城。在县城街头,我见到了传说中云南十八怪的“鸡蛋串起卖”,用一小把稻草,把鸡蛋5个5个扎捆,可以挂在腰间,稍微碰磕也没事。
勐腊街头的水果更多更便宜,一眼望去花花绿绿,真正的琳琅满目。印象最深的是菠萝、香蕉。菠萝是那种自然成熟的、黄橙橙的,论个卖,2毛钱1个,每个差不多1斤重,真是又香又甜,跟内地菠萝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削菠萝也是,动作大刀阔斧,三下两下就好,全没有内地削菠萝那种挑眼细剜的小家子做派。香蕉也是那种自然成熟的,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有的还带着露水,青中带黄,4毛钱1公斤,清甜软糯。而内地人工催熟的香蕉,不够香甜不说,吃后还总会有一种淡淡的余涩。第一次慕名吃了芒果。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曾有人把芒果作为敬献毛主席的礼物,算是人民心目中的“圣果”。“圣果”很甜,但不知为啥,我怎么也受不了芒果那浓浓的香味。奇怪的是,回家后我再吃带回的芒果,居然又能接受了。同样的奇葩经历还有菠萝蜜和榴莲。
勐腊街头建筑一半以上是傣家竹楼,行人一半以上的是傣族人。傣家竹楼掩映在椰子树、凤尾竹和凤凰花下,格外美丽。凤凰花是一种乔木,翠绿的叶顶盛开着鲜红的花,格外妩媚动人。民国才女叶嘉莹有《浣溪沙》:“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写的就是这种美丽的凤凰花。傣家民族服装也非常耐看,尤其是傣族女装,傣女身材本来就好,再配上长筒裙,更显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我一直觉得少数民族的服装过于花哨,只有傣族、彝族(不含男装)、朝鲜族等例外。
勐腊县招待所墙壁上满是涂鸦,多是旅客的无聊创作,印象较深的有两首打油诗谜语。其一是:“人在人上,肉在肉中,一上一下,其乐无穷。——打一娱乐活动。”其二为:“离地三尺一条沟,一年四季水长流;不见牛马去喝水,只见和尚去洗头。——打一人体器官。”
第四天,从勐腊县城到勐捧镇,汽车在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穿行。同车有人热心地告诉我们,沿途有很多影视拍摄场所,并一路指点,某电影就是在这里拍的,某电视剧就是在这里拍的,还说运气好的话,能看到大象和滇金丝猴。这天我们运气不好,没看到。中午,车到目的地勐捧镇。根据此前通信,按图索骥,我俩很快找到了勐捧农场,找到了农场中学,见到了A君的朋友。A君的朋友很仗义,身边有五六个好友,清一色少男少女,有本地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暑假期间,他们都没回家,在学校食堂自己开伙,非常和谐温馨。
当地饮食跟内地大同小异,也吃辣椒。内地有的菜品,这里基本都有。吃得最多的是牛肉、罗非鱼、田螺、酸笋、糯玉米等,超级便宜而且好吃。牛肉就不说了,重点说后面几种。这里水系纵横,属热带季雨林气候,水中腐殖质异常丰富,各种野生鱼类取之不尽,当地人炸鱼,一个土炸弹扔进洄水湾,就能捞两三百斤鱼。我们住的宿舍前面,有一条小水沟,水不深,随时可见成群的罗非鱼来回穿梭。这里的田螺大如核桃,炒的时候还要切开。酸笋是这里的传统美食,都是凤尾竹竹笋,凤尾竹每月都长笋,一丛一丛的,比内地的楠竹更高大,远远望去,恰如雄鸡尾羽,非常漂亮。糯玉米是这里的特产,穗儿不大,软糯可口,旱季雨季(这里没有一年四季,只有旱季雨季)都可以播种,翻开地随便撒点种子,此后不管不顾,也能有收获。喝的酒多为当地特产“包谷烧”,有点辣喉咙,类似56度的二锅头。
跟学校领导见了面,谈了我们的想法,我们提出的工资要求是每月150元,对方答应了。但我们看到学校现状和当地整体发达程度,还是觉得内地好,就打消了留下来的念头。
学校旁边是一大片的橡胶林,是当年内地知青的杰作。在这里,我见到了工人割胶。树上残留的干胶,已经具备了橡胶的功能,随便扯一把下来,就能当皮筋用。
这里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基本上用井水。每口水井旁都立着一根木桩,配有长长的竹竿,竹竿的一头系着水桶,另一头系着石头,这样提水特别省力。
洗澡冲凉,多在河边,男的一堆,女的一堆。学校旁有澜沧江的支流,我们每天都到江边洗澡游玩。传言傣女大白天洗澡不避人,其实只说对一半。真实的情况是:傣女大白天河边洗澡,是穿着长筒裙下水的,一边走,一边把裙子往上提,到胸部以上都入水后,再将裙子盘好顶在头上,再全身搓洗。洗完后,再一边往下放裙子,一边出水。傣女洗澡的画面特别有美感,在美丽的凤尾竹和凤凰花的映衬下,画风美轮美奂。
这天我特意做了一个漂流瓶,留下了联系方式,放入了澜沧江支流,妄想有朝一日,会被东南亚国家的某个有缘人捡到。
随处可见穿着黄袍的小孩,剃着光头,特别可爱。原来是这里是藏传佛教区域,提倡出家修行,傣族男子从8岁起,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然后再还俗回归正常生活。这也被好事者编入“云南十八怪”:“和尚可以谈恋爱。”
错过了傣族泼水节。朋友们介绍说,泼水节亦称"浴佛节",是云南当地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傣族、佤族、德昂族、布朗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4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那几天,人们一般是用树枝沾水洒在对方身上,也有用手撩水的,目的是表达祝福,很文雅的。自从有汉族人加入后,泼水节就变了味,变成了打水仗。
特意到傣家竹楼做客,体验傣家人风土人情。傣家竹楼是当地的特色民居,一般分两层,主体建筑都是木质,底层用来堆放农具杂物,第二层住人,地板是凤尾竹片铺成,又透气又凉爽又干燥,很好地解决了旱季闷热和雨季潮湿问题。傣族跟朝鲜族、回族等民族一样,特别爱干净,所有竹楼都干净整洁,连菜园子都打理得井然有序。傣家人也很好客,这天我们几个先到傣家村寨闲逛,深入果园、菜园和竹楼庭院考察,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还长在土里的菠萝、木瓜、芒果、香蕉,以及挂在树上重达几十斤的菠萝蜜。随后敲开了一家竹楼,主人恰好都在家,很热情地请我们喝茶、吃水果、糯玉米和手抓饭。手抓饭是糯米、花生一起蒸熟,摊放在香蕉叶上,乘热直接用手抓着吃,超级好吃。主人用长长的竹筒抽水烟,把嘴堵在竹筒的一头,这头吸,那头水哗哗地响。水烟台用两节凤尾竹筒制成,把中间的竹节打通,底部斜开一个小口,插上金属的烟嘴,这便是“云南十八怪”的“竹筒当烟台”。这家有两个小和尚,正在复习经书,我要他们读着听听,两人很大方地朗诵起来,叽里咕噜很动听,但一个字没听懂。我提出想带几个糯玉米棒子回家做种,主人捧出一堆来任我拿,我挑选了4个,回家后种了两个,预留两个待种子退化后用。结果是种下去的,第一年、第二年的都很糯,第三年明显感觉有差别;留着预备的,挂在横梁上,还没到秋天就全被虫吃了。
在傣家村寨,我还见到了一对夫妇在摆摊卖绳索眼镜等日杂百货,说一口用邵阳话垫足了底的普通话。一打听,居然是邵东的。
学校离老挝边境12公里。想去边境看看,朋友说很啰嗦麻烦,时刻有边防军查验证件,防贼一样,交通也不方便,只好作罢。现在想来好生遗憾。
奇 遇
重点说一下归途的奇遇。
耍了七八天,我们要返程了。这天晚上,A君的朋友们全体为我们饯行,在镇上饭店吃饭,每个人都点了一个菜表示心意。我们喝着包谷烧,唱着歌,喝着喝着就有人哭了。原来他们也很想家。
我俩对火车上硬站19个小时的经历不寒而栗。为此,朋友们热心地为我们支招,说不急不急,起始站能买到座位票,就是没买到也不要紧,火车上每节车厢的107、108号座位都是不卖票的,留给铁路职工和家属免费坐的,你们只要能抢到这两个座位就成。
朋友们的话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为此,返程路上,我们还兴致勃勃地买了菠萝、香蕉、木瓜、芒果、龙眼、黄皮果等水果,以及云烟、普洱茶、水果蜜饯等特产。其中菠萝最多,买了4块钱,20个,所有的水果混装在一两个大袋子里。
路上时不时有军警拦车检查,查证件,也查行李。问司机,说是查毒品和走私品。
车到玉溪,装水果的袋子开始滴水了,打开一看,有菠萝开始烂了,香蕉、木瓜、龙眼也被挤烂了不少。同车人好心地告诉我俩:长途带水果,要买半生不熟的,不同的水果最好不放在一起。回家后,20个菠萝烂得惨不忍睹,只有7、8个还能吃,香蕉、木瓜、龙眼、黄皮果等能吃的也寥寥无几。
到昆明后,我俩第一时间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很可惜,62次特快要2天后才有座位票。我俩归心似箭,同时大袋小袋水果也等不起,就一咬牙买了站票,把有座位的希望全寄托在107、108上了。
傍晚发车。我俩早早地吃饱喝足,早早地赶到候车室,在靠前上车的位置席地而坐。我俩制订的抢座方案是:身材高大威猛的A君空手上车,抢占107、108座位,我提着大包小包随后。
关键时刻终于来了。A君一马当先,迅速消失在挤车的人流中。我提着大包小包,艰难地紧随人流,挤到了火车前,忽听A君大声喊我,顺声一看,A君从中间的车窗探出身子,说抢到了,要我快把行李给他。
我在人海中挤上车后,在107、108硬是没看到A君的影子。正发呆,A君在远处招手喊我,他一脸得意地边招手边喊:“抢到了,17、18号,还没人坐。”
我一下子凉了半截,敢情这小子把107、108听成了17、18。这趟旅途,看来我俩注定是要站着来,站着回了。
此时大包小包已经放在行李架上,往来的乘客已把过道挤得水泄不通。好在17、18号座位主人一直没来,我俩可以暂时坐着喘口气。
我呆坐在座位上,一言不发,绝望地等座位主人来把我们喊开。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主人一直没来。
车开了,主人还是没来。
火车一路过曲靖、宣威,17、18号座位主人还是没来。
车到贵州六盘水地段,来了一位中年人,径直来到17、18号座位,说这两座位本来是他的,他两口子在昆明上车前从乘务员手中幸运地抢到了卧铺票。卧铺车厢就在旁边,闲来没事,来看看是哪两个跟他一样幸运的人,坐了他的座位。
老天,还有这种巧事!
我俩张大嘴巴,半天合不拢来。事后,有好事者跟我计算此事的概率:比中彩票大奖还难,大约相当于天上的流星,砸中地面的行人吧。
至此,我平生的第一次远行圆满收官。出发时,我俩每人带了200元现金,当时我的月收入不足100元,回来时还剩13元。
这次远行让我终身受益。一是大开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精彩,从此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次又一次旅途,收获了一场又一场快乐;二是磨砺了性情,知道了每道迷人风景的背后,都必然会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滇南之行,让我在任何时候都不再绝望。
来源:新邵文学
作者:刘泽堤
编辑:张雯莉